室內甲醛檢測治理主要通過化學反應比色法和電化學傳感器技術實現,而治理則依賴物理吸附、化學分解或生物降解等手段降低甲醛濃度。以下是具體工作原理及流程:
一、甲醛檢測工作原理
化學反應比色法(以甲醛自測盒為例)原理:酚試劑與空氣中的甲醛反應生成嗪類化合物,該化合物在酸性條件下被高鐵離子氧化為藍綠色化合物,顏色深淺與甲醛濃度成正比。
操作:密閉檢測空間1-12小時(不同產品要求不同)。
將吸收劑(含酚試劑)放置在檢測環境中30分鐘,使甲醛充分溶解。
滴入顯色試劑,觀察顏色變化并與比色卡對比,得出甲醛濃度范圍。
特點:成本低、操作簡單,但受溫度、濕度影響大,結果為半定量(僅能判斷大致濃度范圍)。
電化學傳感器技術(以甲醛檢測儀為例)原理:傳感器內的電極表面涂有催化劑,甲醛分子與催化劑反應產生電子轉移,導致電導率變化,生成與甲醛濃度成正比的電信號。
操作:按說明書校準儀器(如置于戶外新鮮空氣中重啟或按校準按鈕)。
將檢測儀放置在檢測區域,等待數據穩定后讀取濃度值。
特點:實時監測、數據直觀,但普通檢測儀易受乙醛、丙醛等氣體干擾,高精度儀器(如疾控中心使用的美國Interscan4160系列)價格昂貴(近3萬元)。
專業實驗室檢測(酚試劑分光光度法)原理:大氣采樣儀采集空氣樣本,酚試劑吸收甲醛生成嗪,再通過分光光度計測定藍綠色化合物的吸光度,計算甲醛濃度。
操作:專業人員上門采樣,將樣本送至CMA實驗室。
實驗室分析數據并出具CMA檢測報告,明確甲醛是否超標。
特點:數值準確、抗干擾性強,是國家標準檢測方法,但成本較高(按采樣點收費)。
二、甲醛治理工作原理
物理吸附法原理:利用活性炭、分子篩等多孔材料的吸附性,將甲醛分子固定在孔隙中。
應用:活性炭包、空氣凈化器濾芯等。
局限:吸附飽和后需更換或再生,否則可能二次釋放甲醛。
化學分解法原理:通過光觸媒(二氧化鈦)在紫外線照射下產生強氧化性自由基,將甲醛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或使用氨基酸、生物酶等催化劑加速甲醛分解。
應用:光觸媒噴霧、甲醛分解劑等。
優勢:分解徹底,無二次污染。
生物降解法原理:利用微生物(如芽孢桿菌、乳酸菌)的代謝作用,將甲醛轉化為無害物質。
應用:生物酶除醛劑、微生物培養液等。
特點:環保安全,但作用速度較慢。
通風換氣法原理:通過自然通風或機械通風(如新風系統)加速空氣流動,降低室內甲醛濃度。
應用:開窗通風、安裝新風機等。
效果:短期有效,但需持續通風,且受天氣條件限制。
三、檢測與治理的協同流程
初步檢測:使用甲醛自測盒或普通檢測儀快速判斷甲醛是否超標。
精準檢測:若初步檢測超標,委托專業機構進行CMA檢測,明確超標程度。
治理方案:根據檢測結果選擇治理方法(如輕度超標可用活性炭+通風,重度超標需光觸媒+專業治理)。
復檢驗證:治理后再次檢測,確保甲醛濃度符合國家標準(如《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 18883-2002規定甲醛≤0.08mg/m3)。